四季度行情已過了三分之二,距離交出年度投資成績單只剩下最后一個月的時間。據(jù)Wind統(tǒng)計,四季度以來截至11月30日,多只基金收益率超20%,以重配新能源、軍工方向的基金為主。其中,光大保德信瑞和A、光大保德信新機遇四季度以來分別上漲24.53%、23.92%,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漲幅居前。
中銀國際證券旗下兩只基金四季度以來虧損超26%,三季度末重倉采礦業(yè);萬家旗下3只重倉地產的基金四季度以來虧損約17%,年內收益也均為負。
光大保德信旗下基金大漲
光大保德信旗下兩只基金四季度以來表現(xiàn)不俗,光大保德信瑞和A、光大保德信新機遇四季度 以 來 分 別 上 漲 24.53% 、23.92%,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漲幅居前。這兩只基金由不同基金經理管理,三季度末股票倉位分別為82%和89%。
光大保德信瑞和在今年三季度末主要配置新能源方向,重倉股包括龍蟠科技、芳源股份、先惠技術、江蘇國泰、英搏爾、華能國際、天賜材料、杉杉股份、鼎勝新材、天齊鋰業(yè)。四季度以來,英博爾股價漲幅達六成,芳源股份股價漲幅近59%。此外,天齊鋰業(yè)、鼎勝新材等漲幅超10%,為基金貢獻了不錯的超額收益。今年以來截至 11 月 30日,該基金年內累計收益率超過51%,排在同類基金上游。
光大保德信新機遇成立于今年3月,三季度末的配置包括消費、電動車、云計算等,該基金也持有英博爾,且為第一大重倉股,四季度以來漲幅明顯。此外,該基金還持有諾德股份、宇瞳光學、海洋王、長城汽車、先惠技術、宏發(fā)股份、萬業(yè)企業(yè)、容百科技、迎駕貢酒等。
國泰智能裝備A、中歐盛世成長A、中歐永裕A、前海開源大海洋、金信核心競爭力在四季度以來的漲幅都在23%以上,分別為23.65%、23.63%、23.59%、23.36%、23.23%。從三季報來看,國泰智能裝備在三季度末重配新能源,中歐兩只基金重配新能源以及部分金融股,前海開源大海洋重配軍工,金信核心競爭力也同樣重配軍工。四季度以來,中證軍工指數(shù)上漲超 19%,中證新能源指數(shù)漲10.37%,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(shù)則上漲近12%。
此外,前海開源新經濟A四季度以來大漲22.99%,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年內回報的領先優(yōu)勢。今年以來截至11月30日,該基金累計回報122.55%,位居主動權益類基金第1,領先第2位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(yè)約5個百分點,領先第3位的長城行業(yè)輪動A超過22個百分點。而長城行業(yè)輪動 A 四季度以來上漲9.43%。
中銀證券優(yōu)勢制造A跌26.62%
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的兩只基金,四季度以來凈值遭遇“滑鐵盧”。10月以來至11月30日,中銀證券優(yōu)勢制造A、中銀證券價值精 選 凈 值 分 別 下 跌 26.62% 和26.38%,是同期市場上僅有的兩只跌幅超過20%的基金。
這兩只基金分別是股票型和靈活配置型,擁有相同的基金經理,配置也較為相似。以三季度末的持倉來看,兩只基金資產規(guī)模分別為3.83億元和7.59億元,股票倉位分別為91%和87%,六成以上基金資產配置采礦業(yè),配置較為集中。
以中銀證券優(yōu)勢制造為例,其前十大重倉股包括廣匯能源、昊華能源、冀中能源、陽煤化工、英力特、藍焰控股、華誼集團、首華燃氣、兗州煤業(yè)、司爾特。上述區(qū)間內,該基金的重倉股股價全部下跌,除藍焰控股外,其余重倉股跌幅在10%以上,其中3只跌幅在20%以上,另有2只跌幅在30%以上。以此來看,重倉股的大幅調整,或許正是這兩只基金四季度以來大幅虧損的原因。受此影響,今年7月才成立的中銀證券優(yōu)勢制造A年內累計虧損11.12%,中銀證券價值精選今年以來累計回報則降至7.83%。
除了中銀國際證券管理的兩只基金外,萬家旗下三只基金四季度以來虧損也較為明顯,分別是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、萬家新利、萬家精選,分別下跌17.08%、16.67%、16.53%。三只基金均由基金經理黃海管理。三季度末,這三只基金近七成基金資產重配房地產行業(yè),配置也較為集中。以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為例,其重倉股包括金科股份、新城控股、萬科A、金地集團、保利發(fā)展、平煤股份等。
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,這三只基金自2017年以來持續(xù)重配地產行業(yè),且為第一大重倉行業(yè)。在2018年,地產較為抗跌,基金排名較為靠前,但其余重倉地產的年份收益率均落后或墊底,這也導致三只基金的規(guī)模不斷下降。如萬家精選的規(guī)模由2017年三季度末的38億元,降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5.88億元。
隨著資產規(guī)模的下降,基金管理人仍然不放棄對地產股的重配,地產行業(yè)在三只基金中的占比逐步升到七成左右,收益受地產行業(yè)的波動影響更大。從年內回報看,今年以來截至11 月 30 日,三只基金分別虧損17.28%、11.44%、15.92%。(本報記者 劉慶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