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一是做好旱情監(jiān)測。入旱以來,農業(yè)農村部門持續(xù)加強與氣象、水利等有關部門的聯系,密切關注天氣變化,建立旱情日報制度,每日跟蹤監(jiān)測旱情發(fā)展,及時會商評估旱災影響,指導農民科學抗旱。截至目前,成都市17個涉農區(qū)(市)縣及環(huán)城生態(tài)區(qū)出現了不同程度旱情,糧食作物受災面積約6.5萬畝,經濟作物受災面積約2.9萬畝。
二是強化分類指導。全面部署農業(yè)抗旱工作,組織技術小組下沉到簡陽市、成都東部新區(qū)、金堂縣等地開展抗旱技術指導和旱情核實。加密土壤墑情、農作物病蟲害調查力度,準確掌握土壤墑情和作物長勢情況,安排技術人員包片落實引水保墑、提水補苗、改種補種等技術指導。指導區(qū)(市)縣根據本地農作物種植和旱情發(fā)展情況,分作物、分長勢,因地制宜、科學施策,力爭重災區(qū)少減產、輕災區(qū)不減產、非災區(qū)多增產。
三是跟進保險賠付。協調景泰、安盟、人保等保險公司及相關區(qū)(市)縣農技干部現場踏勘,加快定損、理賠進度,科學精準認定旱情損失。將本年度保險賠付整體提前,邊立案邊賠付,力爭8月全面完成踏勘定損工作,10月底全面完成賠付。今年,全市農作物保險承保面積83萬畝,預估此次旱災賠付損失4200余萬元。
四是落實抗旱措施。做好應急物資儲備,加強救災種子儲備、調劑和調運,加大肥料、農藥等農資市場監(jiān)管力度,組織農機具支援抗旱工作。加大抗旱投入,指導區(qū)(市)縣做好提、蓄、引、灌以及人工增雨作業(yè)等多種措施抗旱保苗。未雨綢繆做好暴雨洪澇、大風等惡劣天氣應對準備,謹防出現“旱澇急轉”。抓好在田作物管理,動員旱區(qū)種植戶開展抗旱澆灌,努力提高作物單產,以豐補歉,全力打好病蟲防控攻堅戰(zhàn),保障全市糧食作物總體產量不減少。
五是深挖擴種潛力。指導區(qū)(市)縣充分利用落葉果樹行間、幼齡果園、邊角地,擴大秋洋芋、秋大豆、秋雜糧等糧食作物和秋季蔬菜生產,在不擠占油菜、小麥播種空間的前提下,做到地不留空、季不留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