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(yè),今天已經是一個希望要IPO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巨頭了。它的發(fā)展路徑是很獨特的,靠著自己獨特的技術跟能力來尋找我們創(chuàng)業(yè)。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伙伴,包括美圖、螞蟻金服,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,然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(yè)怎么切入。”
9月12日上午,創(chuàng)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(chuàng)業(yè)者峰會發(fā)表了上述言論。
這段不到一分鐘的內容并非李開復的發(fā)言重點,卻猶如蝴蝶輕輕煽動翅膀,將曠視科技和螞蟻集團帶入輿論風暴。
目前,涉事三方均已緊急辟謠或道歉。但對于曠視這樣的人工智能企業(yè)來說,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。
“口誤”與火速致歉
曠視,中國“AI四小龍”之一,專注于人臉識別技術研發(fā)與落地。
在曠視的發(fā)展歷程中,李開復和螞蟻集團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據南都·AI前哨站梳理,在2013年和2014年,曠視科技曾兩次獲得由李開復擔任董事長和CEO的創(chuàng)新工場融資。2017年,曠視和創(chuàng)新工場等機構共同成立了一家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。
曠視的技術,也早早引起了螞蟻集團的注意。據媒體報道,在2015年3月的德國漢諾威IT博覽會上,馬云首次通過刷臉支付的方式,為德國總理默克爾買了一枚紀念郵票。背后的技術,便是由曠視和螞蟻金服合作開發(fā)。
這些緊密的合作關系,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李開復發(fā)言的可信度。民眾心中隨之升起無數疑團:“人臉數據隨便復制走?”“我們的隱私還好嗎?”
12日晚上20:08,螞蟻集團通過官方微博作出回應,否認曾向曠視提供人臉數據,同時表示在雙方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有過接觸。
根據螞蟻集團的說法,螞蟻與曠視的過往合作,僅限于曠視授權其圖像識別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,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和傳輸。
一個小時后的21:09,李開復也通過微博發(fā)布說明和致歉。
他將上午的發(fā)言稱為“口誤”,并解釋說,初期曾建議并幫助曠視團隊尋找更多應用合作伙伴。“合作中,曠視提供AI技術給到合作方,我理解數據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戶服務器中,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。”李開復在微博寫道。
又過了十幾分鐘,21:23,曠視在微博回應稱,“我們不掌握,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”。
飽受爭議的AI明星
在人工智能的賽場上,曠視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企業(yè),其業(yè)務范圍也不容小覷。
2011年,三位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姚期智班的“天才少年”,印奇、唐文斌和楊沐,共同創(chuàng)立了曠視。此后,這家公司一路高歌猛進。公開信息顯示,2019年,曠視的在線人臉身份驗證平臺已為超過4億用戶提供驗證服務;全中國超過70%的安卓手機使用曠視的技術完成刷臉解鎖。
電影里說“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”。作為行業(yè)領頭羊的曠視,自然會受到更多關注。而昨天的風波,也并非曠視第一次因為人臉識別業(yè)務陷入爭議。
2019年9月,一張打著曠視標志的圖片在網上熱傳。圖上是一個穿著中學校服的女生,她的臉部被框在白色方框里,旁邊是一系列數據:“聽講6次、閱讀8次、舉手6次、玩手機0次……”
許多網友認為該產品涉嫌侵犯隱私,知乎甚至出現(xiàn)了“如何看待曠視科技新產品監(jiān)視學生上課”的問題。
之后,曠視回應稱,該圖片只是概念演示,曠視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安全、方便地出入校園。
“課堂監(jiān)控”事件后,曠視顯然加強了對技術倫理的重視。2019年,曠視推出了《人工智能應用準則》,并成立了人工智能道德委員會。該委員會由其創(chuàng)始人、核心高管以及外部專家組成,還下設秘書處和AI治理研究院負責協(xié)調和深度研究,一線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參與和實施。
從創(chuàng)始人印奇不同年份的表態(tài)中,我們也能感受到曠視在技術倫理方面的認識變化。2017年,印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“技術中性論”。彼時,他認為技術有能力解決隱私問題,需要社會價值觀、法律法規(guī)來監(jiān)管原本中性的技術。
到了今年7月,印奇在參加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云端峰會時,重點介紹了曠視的AI治理探索。他表示,曠視關注AI治理,“是從產業(yè)落地的角度意識到治理問題對人工智能行業(yè)未來發(fā)展的深遠意義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印奇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(fā)言中提到的數據確權的問題,恰好與昨天的風波直接相關。
他在發(fā)言中談到,當人臉識別越來越廣泛時,最重要的問題是肖像權數據確權問題。這不僅是法律討論,更關乎商業(yè)化產品設計當中的合同簽訂,包括法律確權過程以及后續(xù)法律糾紛中所涉及的問題?,F(xiàn)在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是無法通過一家企業(yè)或行業(yè)來打通數據,需要有好的數據交換、定價和商業(yè)模式。
不難看出,曠視已經在思索人工智能領域最前沿的問題。然而,重建公眾信任并非易事。就在昨天,還有讀者給AI前哨站留言:“曠視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?為什么所有的新聞都跟負面扯在一起?”
全球隱私保衛(wèi)戰(zhàn)
隨著民眾隱私保護意識的覺醒,開展人臉識別業(yè)務的企業(yè)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(zhàn)。
去年,微軟悄然關閉了號稱全球最大的公開人臉數據庫MS Celeb。該數據庫包括了大約10萬人的1000萬張人臉照片,發(fā)布于2016年。
“Celeb”取自“名人(Celebrity)”,顧名思義,微軟利用搜索引擎整合了大量名人的公開照片。然而有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MS Celeb數據庫中還有一些普通人的照片,這些人完全不知道到自己的人臉照片被收錄。微軟因此被指責侵犯隱私。
同樣引得群情激憤的還有美國企業(yè)Clearview AI。該公司以人臉識別檢索而聞名,用戶只需要在其應用程序中上傳某人的照片,即可獲得TA在臉書、推特等社交平臺上的照片和社交網站地址。
Clearview AI網上爬取了30多億張人臉照片,卻未經當事人授權。事情曝光后,Clearview AI在美國多地被起訴。比如今年3月,美國佛蒙特州總法務官就以違反消費者保護和數據發(fā)為由在該州法院起訴了Clearview AI,要求Clearview AI停止收集佛蒙特州居民的照片,并銷毀此前收集的數據存檔。
在這樣的全球浪潮下,曠視屢次遭受質疑,其實是偶然之中的必然。
面臨公眾的審視,企業(yè)能做的唯有嚴守數據保護底線。
今年4月,曠視創(chuàng)始人印奇在接受《中國企業(yè)家》專訪時提到,“當大家面臨大的外部挑戰(zhàn)的時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做靈魂拷問”,“想清楚什么是你最核心的競爭力”。
現(xiàn)在,印奇可能需要帶領全公司再進行一次“靈魂拷問”。而李開復所說的“希望IPO”,也許又要多等上一陣子了。